交通强国 科技先行——第六届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国际会议(TIM 2023)暨第二届道路工程材料循环利用新技术新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
Time:
2024-02-27
Source:
道路之家 微信公众号
7月19日-20日,第六届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国际会议(TIM 2023)暨第二届道路工程材料循环利用新技术新成果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70场技术报告精彩纷呈,来自国内外高校、行业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运营管理单位的专家大咖分享了绿色和韧性交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4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由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中国公路学会联合主办,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特别协办,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大型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室、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政技术》杂志社、北京高德云图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由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公路》杂志社承办。华运通达科技集团公司、山西宇通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南京兴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河南北筑沥青发泡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方程机械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辰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汇编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赛特实业有限公司、江苏中星养护有限公司等单位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支持。
此次会议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和韧性交通的新发展”为主题,包括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一)、主旨报告会(二),绿色低碳路用新材料、智慧道路与安全、道路设施长寿命与韧性提升、桥梁与隧道工程韧性提升、固废循环利用新技术五个主题论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圆桌派,青年人才创新沙龙以及参观考察活动。国际路联副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主席、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汪浩,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陈红兵,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刘长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彦良作视频主旨报告。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孙立军,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周建庭,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大盾构与地下空间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华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长、教授谭忆秋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原副局长王太,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院长汪海年,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旭东,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董事长茅荃,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赞平,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副主任陈焕勇,河北省公路学会秘书长李炳雷,山东高速集团青岛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建军出席开幕式。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兼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刘传雷主持开幕式。
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主席、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汪浩致辞时介绍,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IACIP)是在美国注册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协会成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该协会于2010年在华盛顿创办,其宗旨是传播土木基础设施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和国内高校相关领域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发展,提高华人学者的国际声誉,促进国内外青年学者的快速成长。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国际会议(TIM)由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IACIP)2016年发起,由 IACIP和中国高校每年在中国共同主办,往届TIM会议先后由IACIP与长安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和山东交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举办。TIM会议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和材料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的会议主题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主席、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汪浩致辞。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陈红兵致辞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为推动中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次会议聚焦绿色、低碳、可持续和韧性交通的新发展,即旨在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固废利用等新技术新成果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合作。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与住建部共建高校以及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培养未来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的摇篮。学校源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以服务首都和国家城乡建设发展为使命,为国家和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36年,8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8000名交通运输领域高水平专业人才,其中80%毕业生直接服务于首都北京交通建设。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坚持“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具有鲜明服务城市特色”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交通强国战略,服务首都交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高度重视“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在首都北京交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愿与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携起手来,聚焦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瞄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与创新实践,积极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努力为交通行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陈红兵致辞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刘长革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交通运输部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开通运营,市域内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352公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连接河北各地市的铁路网基本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清河站、北京朝阳站和北京丰台站等铁路枢纽开通运营,形成了“七站两场”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开通跨省际航道和水上旅游运输,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互联互通。公路方面,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等建成通车,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京礼高速北京段、大兴机场北线高速等建成通车,普通国市道实现与津冀68条公路连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3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196.3公里,北京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刘长革致辞
刘长革同时表示,发展绿色交通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的重要内容。交通领域碳排放量比重高,减排任务大,实现“双碳”目标对绿色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5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发布,明确“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提高国市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基本实现路面旧料“零废弃”。积极探索将建筑垃圾应用于城市道路基层填筑、水泥砖等的循环利用技术。鼓励道路养护和建设中利用节能环保材料、技术和设备,积极推广温拌沥青等技术。在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高效照明产品、智能通风控制等新技术、新设备。利用供电设备节能改造等技术,降低交通基础设施运营能耗水平等。北京交通正面向全世界,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吸纳引进先进技术和新经验,积极稳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北京交通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及韧性交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际路联副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致辞时表示,此次会议主题包括绿色、低碳、可持续和韧性,代表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几个大的方向,是业界广泛认同和关注的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大趋势。材料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材料技术的发展事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根本和未来。只有材料强,才能做到工程强。材料技术的突破,才能带来交通基础设施根本性的突破。此次会议聚焦基础设施和材料,可以说抓住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此前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交通发展要求,突破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创新应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交通污染综合防治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低(零)碳技术攻坚。《规划》也明确提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规划建设技术研发,攻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生态化规划、交通廊道与基础设施选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跨)越等技术,加强生态化建造及监测评估技术研发应用。突破交通工程无痕化生态修复、路域生态连通与生态重建、路面自修复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这些都是未来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优先领域。此次会议围绕基础设施的优化、创新及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和发展空间。面向未来,行业需要更加绿色、低碳、环保的材料,需要更加智能化、感知能力强的材料,也需要韧性、耐久性强的材料,需要安全、可靠的材料。未来交通基础设施要建立多功能、复合式、自修复、抗衰减、长寿命的先进材料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永久性路面、才能有超过设计期限的桥梁隧道等结构工程,才能建成更加便捷、更加经济、更加安全、更加舒适的出行服务和运输服务系统。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在新时代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我国交通科技尤其绿色交通相关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际路联副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致辞。
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兼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刘传雷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会(一)由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院长汪海年,国际华人基础设施工作者协会主席、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汪浩共同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彦良带来报告《复杂地质环境下超长跨海隧道灾变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以日本青函隧道,英法欧洲隧道,我国狮子洋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胶州湾第二隧道、深中通道等为例,分析了海底隧道施工安全保障技术、长距离掘进关键技术、结构体系设计与运营控制技术、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等关键技术。介绍我国已是海底隧道建设及运营大国,未来将新建一批世界级超长水下隧道,基于基金委重大项目,目前在地质探查、结构设计、灾害防控三方面取得了突破,下一步将聚焦解决超长跨海隧道长距离通风、高水压防排水、安全高效智能建造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彦良作视频报告。
同济大学教授孙立军带来《沥青路面的远程诊断与评价》报告,介绍远程路面疑难问题诊断和决策案例,展示了其数字化、全息化管理的功能,表明数据深度分析可以得出现场得不到的结论,远程分析可以普遍用于路面的评价、诊断和决策。
同济大学教授孙立军作主旨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周建庭带来报告《大跨拱桥精准成拱与状态感知新技术》,介绍了大跨拱桥弯矩增大系数计算新模型和承载力计算新模式、最优原形成拱新方法、原形预拼制造控制和原形复位安装调控新技术,以及拱桥病害诊断新技术与新装置的研发情况。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周建庭作主旨报告。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大盾构与地下空间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华伟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创新技术应用与展望》中,针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特点与难点,阐述了建造创新技术及应用案例,并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大盾构与地下空间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华伟作主旨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长、教授谭忆秋分享的是《具有自融雪-自愈合功能的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沥青基材料的研究》,介绍了石墨烯/修复剂微胶囊的制备、沥青基材料流变及热电特性、导电机理和融雪效果、沥青路面自愈合特性以及应用案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校长、教授谭忆秋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会(二)由美国田纳西大学冠名教授黄宝山、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于新共同主持。北京建筑大学首席教授徐世法带来《新一代低排放高性能冷拌冷铺路面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介绍基于MD建立聚氨酯胶结料(PU)组成与性能的动态关联方程,开发了符合铺装层需求的PU胶结料,揭示了PU与矿料间的交互作用机理,制备了性能及耐久性为传统改性沥青混合料5倍以上的聚氨酯混凝土,并可利用传统设备在常温下拌和与施工。
北京建筑大学首席教授徐世法作主旨报告
美国田纳西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黄宝山在《有关废旧沥青路面再生的若干技术认知》中,探讨废旧沥青路面存在的技术难题,涵盖沥青路面回收中新旧沥青融合机理和效率、废旧沥青路面结团效应的量化和性能影响以及新旧沥青的界面效应。
美国田纳西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黄宝山作主旨报告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旭东在《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原理的探索》中,结合足尺环道9000万次加载试验现状以及实体工程经验,针对长寿命路面设计的公理化体系、沥青路面疲劳损伤模式以及抗力模型的统一范式等设计原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旭东作主旨报告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于新在《长寿命目标的既有路面结构延寿技术》中,针对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设计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介绍了既有路面性能检测与评价、延寿设计理论与方法突破及专用结构与材料研发等。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于新作主旨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伊廷华在《城市高架桥梁承载能力快速检测关键技术》报告中,介绍了以影响系数为技术主线,建立了桥梁“影响系数精细识别、承载能力虚拟检算、评定报告自动生成”整体技术,并基于此开发了桥梁快速评定系统(BRE)。
北京建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伊廷华作主旨报告。
在主题论坛上,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柳浩带来了《沥青混合料绿色生产关键技术与评价方法》,河南北筑沥青发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凌云带来了《连续式泡沫沥青再生柔性基层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予红带来《抗衰老的沥青混合料设计及评估方法》,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金喜介绍了《全建筑垃圾骨料再生半刚性道路基层材料性能及工程应用》,东南大学教授罗桑分享了《绿色低碳长寿命新型路面成套关键技术》,长安大学教授蒋玮介绍了《交通能源融合系统化设计理念与方法》。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祥介绍了《江苏省高速公路“长寿路面廿年面层”系统创新与发展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大新带来《自动驾驶关键技术》,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陈焕勇介绍了《深中通道结构耐久性保障关键技术》,高德地图智慧交通首席架构师林云青带来《高速公路运营提效分析平台》,美国休斯顿大学副教授高璐带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公铁相交路口交通事故改进预测模型》,福建省高速公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出行部副经理王歆远分享了《长隧道群智慧运行和安全应急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重庆大学教授崔新壮带来《真实应力状态和服役环境下路基长期性能试验设备与方法》,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教授汪浩带来《基于路面力学的耐久和韧性道路设计和评价》,江苏中星养护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健林分享了《基于绿色低碳目标的沥青路面全结构循环利用养护技术》,长沙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葛冬冬介绍了《持强增韧橡胶水泥稳定碎石宏细观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同济大学教授李辉带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与提升:问题与建议》,湖南大学教授张恒龙介绍了《长寿命道路沥青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调控》。北京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教授蔡小培带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长期服役性能的韧性提升技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郭猛分享了《“双碳”战略下沥青路面老化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同济大学教授钱劲松带来《路基智能压实与模量识别技术》,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艾长发阐述了《路面层间实体数智化识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虞将苗介绍了《绿色韧性超薄磨耗层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冠名教授成鼎新带来《纤维预应力早强混凝土性能评价及在美国加州的应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 Elham Fini分析了《含塑料沥青的老化演变》,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索智分享了《烹饪废弃油脂在沥青路面再生工程中的高值化应用技术》。
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柳浩作报告。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陈焕勇作报告。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圆桌派,由《中国公路学报》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大为主持。《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主任王磊介绍了《中国公路学报》整体发展情况,长安大学学术期刊管理中心李洋介绍了《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和《道路工程学报(英文)》,《市政技术》杂志社社长卢九章介绍了《市政技术》杂志的发展历程,王大为介绍了《中国公路学报》路面工程方向内容规划,长安大学教授杨旭强调期刊高质量建设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发展,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郭猛介绍了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建设的启发,东南大学教授董侨对《中国公路学报》2023年路面工程方向综述的进展进行了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郭猛介绍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经验
青年人才创新沙龙,由同济大学教授钱劲松、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张然,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周长俊、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杨静主持。来自山东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昌大学的34位优秀教师及学生介绍了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包括极端降雨条件下高陡岩质边坡生态袋护坡稳定性试验研究、路用生物沥青研究进展、季冻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成型方法和冻融损伤研究、碳化硅沥青胶浆自愈合行为研究及最佳掺量的确定、多固废掺合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的性能评价及优化研究等。
在会议的展览展示区,多家单位展示了绿色及韧性交通相关新技术新成果及解决方案。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一行前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足尺路面试验环道(RIOHTrack)进行了参观考察。该足尺路面试验环道于2015年建成,是全球范围内首条用于长寿命路面全寿命周期服役性能加速加载验证的科研平台,包括足尺路面试验环道系统、路面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车辆加载系统以及辅助系统四大系统,具备完成年加载1500万轴次的加速加载以及检测能力,同时拥有存储能力达500Tb,可提供实时分析运算能力的科学数据分析中心。
参会代表们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旭东的带领下,步行走完了全长2039米的足尺路面试验环道,并参观了足尺环道综合实验楼。该环道铺设了38种、包含世界90%以上的公路典型结构,能够完成多种公路结构全寿命周期的长期性能同时空野外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参观时,该足尺环道加载累计行驶377万公里,累计轴载9186万轴次。
声明:“华运通达”官网所推送的文章除无法确认外,都会注明来源。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处理。